【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评议专刊第十一期】优化营商环境,被评议部门在行动(八)

来源: 市人大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0-09-23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解难题 减费用 减流程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创新引领、刀刃向内,采取减免费用、精简流程等多项措施,助力企业疫后重振,推进全市经济稳步发展。

  主动上门解难题。针对企业诉求和建议,报请市规委会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建设工程审批七项措施》,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创造宽松环境。开展“企企走到”行动,县级干部带队走访企业,发放《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和举措》,解读42项自然资源和规划政策。组织志愿服务小分队,利用周末上门为尚林苑等9个历史遗留问题小区621户业主提供不动产办证相关服务。

  技术服务免收费。公示城区26家具备规划测量、地籍、房产测绘等资质的测绘单位信息和收费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一次测绘、成果互认,降低企业成本。对小微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按规定免收登记费。免费进行土地出让金地价评估,免收放线、验线、日照分析等费用。目前为郧阳中学等36家建设单位减免放线费用91.8万元,为市人民小学等35家建设单位减免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及日照分析费用728万元。

  简化流程减时限。进一步细化议事清单,降低审批层级,扩大市政府授权审批事项,下放工业项目等四类业务审批权限,有效提升议事决策和审批效能。将工程建设领域的8个事项合并减少为4个,将放线、验线由原来的申请办理调整为主动服务。推行“5天工作法”,确保市规委会议定的选址、用地、方案等项目在5日内办结。

 

  市检察院:“三个到位”推动优化营商环境

 

  市检察院紧紧围绕营商环境建设中查摆的突出问题,立足“三个到位”,打好优化营商环境问题整改组合拳。

  把认识转变到位。召开全市检察长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学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责任感。针对自查的问题和收集的意见,研究制定6项15条整改措施,积极跟踪督促办理。集中开展“问需求,保权益,促发展”专项活动,全面了解企业所需、所求、所盼,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问题。

  把责任担当到位。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把黑恶势力以暴力、胁迫等方式寻衅滋事、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向企业收取“保护费”等犯罪作为打击重点。8至9月,共起诉涉企业合同诈骗、强迫交易等犯罪24人,办理强揽工程、扰乱市场秩序、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11人。对涉罪民营企业经营者,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近两月对涉企案件依法不批捕7人、不起诉9人,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12人。对3起涉企案件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均变更非羁押性强制措施。

  把机制建立到位。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检察长亲自安排部署,院党组每周听取一次汇报,院督察组坚持“每天问、每周督、每月促”,把压力传导到位。组建各业务条线检察官办案组,对涉企重大敏感案件开展集中研判、统一把关。加强工作统筹,发布典型案例6起,对2起社会关注度高的涉企案件挂牌督办。严格实行涉企不捕、不诉、适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逐案释法说理,赢得案件当事人的理解、支持、认同。

 

  市经信局:强化要素保障 破解发展难题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经信局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发展难题,提升服务效能,增强企业获得感。

  瞄准难点堵点,要素保障再加力。聚焦企业融资需求,推进政银企合作,与建行共建“企业氧舱”,增资30亿元,1196家企业“入舱”吸“氧”,新增贷款17亿元。做实人才服务,开展线上培训31期,参训人员3347余人次、企业226家次。联合东风商用车开展质量体系培训,向10家企业派驻“科技副总”。统筹协调水电气供应服务,督导落实用电、用气等要素优惠减免政策,为企业减负解困。

  加强通讯保障,基础设施再提升。着力推进十堰市促进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城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第一批规划886个5G站址,已有809个基础设施整体完工。推进电信普服,实现全市农村行政村4G信号全覆盖,获批2020年国家试点补贴资金3192万元。落实“提速降费”,全市出口带宽达2440G,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平均达到100M,中心城区达到500M,农村平均达到20M。

  探索长效机制,精准服务再深入。建立联系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实现“双千”服务企业工作全覆盖,为2300家四上企业配备“终身制”服务“专员”,提供“店小二”服务。明确包联干部职责,当好疫情防控“指导员”、高质量发展“参谋员”、企业困难“调解员”、惠企政策“宣讲员”。建立一对一固定包联机制、分级分层协调机制、限时办结机制、纪监委与市委、市政府双层督办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及综合评价机制,确保“双千”工作制度化、长效化、规范化,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市行政审批局:强化纪律作风建设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市行政审批局扎实推进机关纪律作风建设,不断强化干部职工为民服务意识,着力打造团结、奋进、务实、拼搏的行政审批干部队伍,为切实优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强化主体责任。明确局党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主体和局党组书记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坚持将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与 “两个责任”落实相结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局领导班子和其他县级干部工作督查制度、市政务服务窗口行业规范等八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室工作“好差评”制度,定期通报考勤情况,以制度管人管事。

  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店小二”精神大讨论,开辟“我为营商环境作贡献”网站专栏,宣传弘扬全心全意服务企业“店小二”精神。通过划好边界、守住底线,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凝聚起“人人关心作风效能、人人维护营商环境、人人争当‘店小二’”的浓厚氛围。

  强化纪律提醒。凡涉及“三重一大”事项一律严格按派驻纪检监察组要求报备,并加强互相提醒。紧盯节假日、干部任职、工作调整、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节点,加强廉政纪律提醒。

  强化问题整改。严格按照市委巡察组反馈意见,细化问题清单、制订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倒排整改工期,分类施策,逐项整改,用整改的明显成效助推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务环境优化,用优质服务增强企业获得感和群众幸福感。

 

  市市场监管局:信用修复助市场主体“纠错复活”

 

  市市场监管局以营造宽松、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行信用修复管理机制,为失信主体解除惩戒措施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热情。目前全市1091户市场主体完成信用修复。

  建机制,常态化管理。制定出台《加强市场监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工作方案》,指导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加快推进信用修复工作,为失信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服务,激发失信主体的守信意愿,保障失信主体的合法权利,使其在纠正失信行为后能够正常参与经济社会活动。

  简程序,规范化修复。在全省率先探索拓宽信用修复渠道,通过简化修复程序、降低修复门槛,切实压减信用修复过程中的制度成本。对有行政处罚记录的企业,只要已改正违法行为、履行行政处罚义务,公示时间从5年缩短为1年,期满后自动撤销;对因未及时年报、地址变更致无法联系等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只要补交材料,无需申请,立即移出;对因未年报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三年而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主动履行公示义务且列入期限满一年的,可申请移出。

  减层级,集成化监管。秉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及时采取唤醒、规范和吊销等有效措施,减少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列入数量。以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切入点,积极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确保监管精准性。目前,全市企业列入异常名录占比4.6%,为全省最低。

 

  市生态环境局:做好环境信用评价“后半篇文章”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服务经济发展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围绕“三役全胜”工作目标,聚焦市场主体所需所盼,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对全市范围内的88家市控以上重点企业以及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实施环境信用评价动态管控,初步构建了职能部门协同联动、信用服务机构参与的共治格局。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信用修复工作的通知》,从“明确行政处罚信息范围、严格处罚信息公示期限、建立失信企业清单目录、集中开展企业信用修复、优化简化信用修复流程”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相关企业的信用修复工作。积极落实《通知》要求,对环境违法企业通过及时送达《信用修复通知书》、建立修复台账、开展专项行动、加强宣传帮扶等方式,以“店小二”的工作态度、常态化的工作模式,主动帮扶和引导企业纠正失信行为、修复自身信用,确保企业在招投标、争取资金及税收优惠方面免于失信惩戒,千方百计为企业松绑、减负、降本,缓解企业复工复产的资金压力和疫情带来的影响,不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截止目前,该局已为112家企业完成了生态环境信用修复,全市环境信用较好企业达到48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