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保障服务代表依法履行职责

来源: 十堰市人大     |    作者: 丹江口市人大办      |     发布日期: 2022-06-16     |     [      ]

  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构建“硬件建设标准化、机制运行规范化、活动开展常态化”代表工作新格局,着力优化代表配置,规范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推动代表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推动代表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优化代表配置:“选区+特长”

  划好“组”,让代表力量汇聚在基层。坚持“科学、合理、灵活、高效”原则,结合代表选区划分,将直接选举产生的231名丹江口市人大代表和715名镇人大代表,合理划分为56个片区代表活动小组。将间接选举产生的省、十堰市两级人大代表,依据其部门实际、岗位职能和专业特长等,按照“就近、便捷”的原则分配到片区代表活动小组,实行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混合编组。同时,各代表小组经过民主推荐、集体表决程序,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硬、组织能力强的组长、副组长和联络员。
  用好“钢”,把代表作用发挥在一线。在代表小组划分过程中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代表作用发挥在一线,结合各地的资源状况和发展实际,根据阶段性工作任务和代表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部署,灵活组建小分队,实现代表力量优化整合、梯次配置,让每名人大代表都能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代表被划分到相应的代表小组,发挥了代表的行业优势、资源优势,为全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助力赋能。来自文化和旅游部门的人大代表边疆、计涛被安排在文化资源丰富的官山镇,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规范阵地建设:“便民+实效”

  把“家”“站”建在代表心里。认真总结阵地建设经验成果,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大代表履职阵地建设的意见,明确各镇(街道)按照有活动场所、有标识标牌、有代表信息、有人员设备、有工作制度“五有”标准,建设一个“代表之家”,便于镇(街道)人大主席(人大工委主任)联系各代表小组、联系代表、开展工作,增强代表“家”的荣誉感、归宿感。按照“让代表方便联系选民,选民及时找得到代表”的要求,明确各片区代表活动小组,综合考虑本区域布局、代表人数、分布情况等因素,选取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公共场所(村部),按照有代表信息、有工作制度、有办公设备、有活动计划、有档案资料“五有”标准,建设一个“代表联络站”,为代表依法履职创造便利、提供服务。目前,已建成18个镇办(含武当山特区)代表之家、56个片区代表联络站,覆盖全市194个行政村和21个社区,代表履职平台进一步夯实。
  把“家”“站”功能向群众家门口辐射拓展。充分发挥代表中的产业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为群众提供一对一结对帮扶,组建代表与群众互助小组,使“家”“站”功能更好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更接地气、更得民心。同时,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大局,将阵地作用发挥向产业链延伸、向民生福祉拓展,建立临时、流动性“代表联络点”,加强日常沟通对接,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市场、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指导服务。习家店镇的猕猴桃基地、蒿坪镇的辣椒产业基地、浪河镇工业园等,都有专业代表负责沟通联络。十堰市人大代表吴红梅,依托自己的茶叶产业合作社,对周边3个村300余户群众开展茶叶特色产业技术指导培训,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丹江口市人大代表、习家店镇行陡坡村党支部书记蔡毅,依托蔡家渡、铧厂洼两大果园场大力发展柑桔产业,带动周边600余户23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三、阵地作用发挥:“融合+创新”

  履职尽责的“加油站”。建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建设检查考核机制,制定“家站活动制度、代表履职考核办法、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代表学习制度、代表接待选民制度、镇人大主席及副主席工作制度”等六项制度(办法),提出代表履职培训“初任培训全员化、履职培训专题化、小组培训精细化”总体要求。各镇(街道)依托代表履职阵地因组施策,开展差异化培训,在认真落实培训任务“规定动作”的同时,强化专题培训,陆续推行“3+N”(上带下、老带新、城带镇)、线上线下“双轨制”“学分管理”等模式,通过开展集体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为代表履职“充电提能”。
  社情民意的“听诊器”。各级人大代表以代表之家为依托,以代表联络站为载体,紧扣党委中心工作和人大重点工作安排,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开展选民接待日、“双联”、代表之家开放日等活动,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收集急难愁盼问题,成为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反映员、矛盾纠纷的化解员。大坝街道办事处针对辖区人口密度大、具体民生问题多等情况,针对性开展“三定”(定点、定人、定时)“三随机”(随机走访选区、随机走访群众、随机收集问题)走访选民活动,及时收集整理涉及居民小区供水、供电、路灯、垃圾清运、噪声扰民、占道经营、违章泊车等建议30余件,均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充分利用代表履职阵地设在群众家门口的优势,实现人大代表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均县镇第三代表小组9名代表,其中5名农民代表身处农村一线。按照“代表带头 方便群众、随时交流"的思路,充分发挥与群众走得近的优势,在田间地头与群众交流;或者在农闲时节与群众交流生产生活、村级事务等热点问题,倾听群众心声和意见,把代表履职阵地进一步延伸到田间地头和群众日常生活中,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