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灵:军歌嘹亮新茶村

来源: 十堰市人大     |    作者: 艾 放      |     发布日期: 2022-01-03     |     [      ]

 
  十堰地处秦巴山腹地,所辖8个县市区是集老、少、山、边、穷、库于一体的特困地区,均被纳入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250万农业人口中,有83万人口亟待脱贫。
  十堰也是一片红色热土,战争年代,李先念、贺龙、徐向前、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受到十堰人民深情拥戴。
  市人大解放军代表、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汪精灵说:“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有责任、有义务传承红色基因,反哺人民群众,坚决打赢脱贫的攻坚战。
 
  △2020年1月,汪精灵(前排左一)代表十堰军分区接受宝丰镇新茶村村民的感谢信。
 
  心系贫困群众 扎根基层一线
 
  竹山县宝丰镇新茶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女娲山脚下,融雄、奇、险、秀、幽为一体,饱含浓厚的文化底蕴。但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贫困二字,深深地烙印在全村800多名贫困村民的心底。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秦巴山深处一条乡间蜿蜒的小路上,身着军装的汪精灵健步如飞,走进了新茶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回忆初到新茶村的所见所闻,汪精灵的心头依然感到酸楚……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山高路远,全村共有475户1841人,其中贫困户有235个83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9%。村民住的是土墙房,走的是泥巴路。面对眼前这破烂不堪的房屋,曲折泥泞的道路,神情茫然的村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对老百姓充满鱼水深情的人民子弟兵,汪精灵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
  脱贫攻坚,精准发力是关键,找到致贫原因至关重要。
  经过实地调研,他得出了结论:新茶村贫困的根源,在于基础设施落后,在于主导产业缺失,在于集体经济薄弱。汪精灵与村“两委”干部经过充分论证,反复征求村民意见,制定了贴合实际的《新茶村精准脱贫三年规划》。一张蓝图,对标定位,绘出了新茶村幸福美好的未来,为全村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
 
  △2018年10月,汪精灵(中)向中央军委第三扶贫联合检查考评组介绍宝丰镇新茶村茶园建设情况。
 
  自那以后,汪精灵翻山越岭走遍了新茶村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对村民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致贫原因、所急所盼,全都了然于胸,把贫困群众当作亲人看待,发自内心地为村民干实事、做好事。他不仅把政策、资金、项目带到村里,还把贫困群众的心口捂热了、头脑更新了、干劲鼓足了。
  贫困户毛光猛刑满释放多年,无处居住,无事可做,孤苦无依,精神颓废。汪精灵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找他谈心,鼓励他:“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你的朋友。你要振作起来,把日子过好!”经过多次协调,毛光猛住进了25平米的易地搬迁安置房,还在扶贫安置点工地打上了工,挣到了钱,解决了生活来源问题。
  访贫问苦的脚步走得越远,人名代表与贫困户的心就贴得越近。在新茶村见到汪精灵,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打招呼,邀请他到家里喝茶,大家早已把他当成了“村里人”。
 
  改善基础设施 建设美丽乡村
 
  “村民们最急最缺最盼什么,我们就最先干什么,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汪精灵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易地扶贫搬迁,是“六个一批”扶贫工程中政策性最强、标准最高、难度最大的工作之一。既要完成“军令状”,又要向群众交上满意账,既要用巧劲,也要用韧劲。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汪精灵协助村“两委”干部,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就近选址、产业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确保了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他先后协调新建易地搬迁安置房58套,安置群众162人,引导村民清“三堆”、除“四害”,在门前院后种树栽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以前村民住在旧房子里,每到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家里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基本都用于接雨水……
  如今,穿行在新茶村,一座座崭新的庸派特色民居,随湾就片、依山就势、傲然挺立、美如画卷。
  贫困群众住上新房后,汪精灵又将精力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聚焦,想方设法向各级部门争取扶贫资金和项目经费, 先后建成两个容量4000立方米的引水窖,在易地搬迁安置点打了两口军民同心井,解决了 460人吃水难、灌溉难的问题。通水当天,原本不善言辞的村民毛宏星激动地给汪精灵发来了感谢短信。
  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新建改造进村公路10多公里,对女娲山沿线旅游公路进行扩宽升级,新建公路桥1座、改造危桥2座;为了给村民营造舒心的生活环境,对集中居住区进行美化亮化,完成河道治理1000多米,植树1.8万多株,修花坛、种花草,架起连心桥、建好健身场,安装太阳能路灯,建成通信基站,群众生活有声有色;为改善村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汪精灵动员全区官兵,发动社会力量,为教学点送来床铺、被褥、空调,添置了图书柜、图书、作业本,踏进新教室的那一天,所有师生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为解决村民就医难题,汪精灵定期协调市人民医院专家进村义诊,累计送去价值6000多元的常用药,解决了村民燃眉之急。
  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周传斌高兴地编起了顺口溜:“入院公路通门前,新式楼房连成片,生态茶园绕山转,不愁吃住不愁穿,村民饮上安全水,入学就医在跟前!”
 
  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群众增收
 
  通过多年的扶贫工作,汪精灵感到:“对于贫困群众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而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不仅让他们的生产生活艰辛贫困,更让他们缺乏大步向前走的信心和胆量。”
  新茶村因茶而得名,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有种茶的传统。近年来,因疏于管护,茶园效益低下。为唤醒“沉睡”的资源,汪精灵立足于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帮扶新建、扩建茶园500余亩,发展茶叶加工大户12户,新建茶叶加工车间2个,出资30多万元购买茶叶专用肥近200吨奖补茶农,还为种茶大户赠送剪茶机。目前,该村茶园面积达1800余亩,人均1亩以上,年产茶叶5000斤,人均增收近4000元。
  光有茶叶还不够,汪精灵又外请专家经过调研和反复论证,认为新茶村海拔、气候适合香菇种植,通过和村两委认真研究,最终确定发展食用菌产业。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新茶村食用菌基地,分两批建起了53个食用菌大棚,一次性种植香菇10万袋,后又新建食用菌冷冻库,购置食用菌烘干设备,达到了鲜菇能保鲜、干菇能烘干的目的,所产香菇由公司统一回收。现在基地年产香菇60余吨,带动20多户贫困户和全村170余人就地务工,户均增收1万多元。
  村民余志华已经70岁了,打工无门路,收入无来源。去年,在汪精灵的鼓励下,种了4000棒食用菌,当年就赚了7000多元,政府还补贴8000元。老人家现在逢人就激动的说:“我这个年纪,在外挣不到钱,在家没事干,汪主任帮我们建了食用菌基地后,我在家门口就能挣着钱,去年收入1万多,今年村上还聘我为技术员。”
  在茶叶、香菇产业带动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调动了积极性,有的开始养鸡、养牛、养羊,还有的办起了家庭小作坊。
  如今的新茶村,产业发展逐步壮大,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庭院经济如雨后春笋,乡村环境如诗如画。村里的茶叶、自酿的白酒、土鸡、土鸡蛋、土猪肉等得以俏销,城里人在山里乐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幸福的笑容绽放在他们黝黑的脸上……。
  大山为证,百姓为证,十堰市人大全体解放军代表都和汪精灵一样,为了同一个梦想,为了这一片土地,为了百姓的福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热爱山区、扎根山区、建功山区,在投身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克难攻坚、奋勇前进,不断谱写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新篇。